top of page

台灣人科學文明策進運動啟動

  • 作家相片: 科學文明@臺洋
    科學文明@臺洋
  • 2022年5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紀國鐘/台灣北社社長,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(原文刊載於自由評論網)

日治時代,台灣人在日本留學返台的菁英人士,為台灣社會的現代化於一九二二年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並以明治維新的日本為典範,推動台灣轉型為文明社會。二戰後台灣人到美、日、歐留學生大量湧現,從一九六O年代的台灣主體意識的追求,到八O年代全力支援國內民主運動,與國內有志之士,共同催生了民進黨的兩次執政,在建立台灣民主與國家主權上有了具體成果,但台灣社會的民主基盤生根以及科學文明轉型,仍有待蔚成風潮並深入社會民心,台灣才能繼日本之後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國家。


一九九O年,李登輝執政之後,滯留海外的台灣留學生開始大量返國,再加上學成歸國的小留學生,也都紛紛投入建設台灣新文明。近來,海內外有志之士意識到政治選舉的成功,尚不足以促成台灣為現代化文明先進國家。因而有更多的對國民性及文化基因的探討與反省。根據盧世祥的《我們台灣人》一書所述,台灣人對公共事務是冷漠的。近年來葉國興也觀察到台灣雖已進入民主時代,但人民停留在「個人權利」的層次,「公共利益、國家利益」的認知,非常淡薄;莊萬壽更明確指出台灣人缺乏「理性精神的本質與公民意識的能量」。我們的反省就是台灣人尚未能以科學思考模式,進行理性思辨,在文化素養上也未能體現民主時代的公民自立的精神。環顧國際世界文明演進,已到全球化即時連動層次,文明社會正在以網際網路等數位科技建立社會治理新典範,我們在此倡議,推動「台灣人的科技文明運動」,來追求台灣國民的現代化,並順利融入地球村的新文明社會。


這個運動必要由「人權」概念的啟蒙出發,其次提昇「博雅藝文」素養,並以哲學的態度充實生活智識化的內涵,再以現代醫學來體現生命的意義。另外在公民教育上,強化數理與語言邏輯思考、理性批判的學習,並且以全球化社會及環境的議題為實例來與社會人士對談。如新冠肺炎對台灣社會與政府互信的衝擊,可以公共衛生的科學論證來化解,又面對氣候變遷、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挑戰,必須根據台灣價值來制訂國家碳中和政策。最後,揚棄短視心態,改以長期思維模式,落實在台灣國家藍圖的設計上,才是文明社會的追求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臺灣公民社會與科學文明維新之倡議

by 紀國鐘 (總統府國策顧問/交大講座教授/中央光電講座) 原文刊登在"台灣英文新聞" 今年夏天我又到加州矽谷避暑並探望老朋友們,他們邀我講臺灣的政治局勢讓這些留美生活30年、40年以上的關心臺灣的同鄉有一個舒緩的出口。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 2018 by Tai-Young Scientific Civilization Institute

  • YouTube - Grey Circle
  • Grey Instagram Icon
bottom of page